數位馬克町

反壟斷中西大不同!阿里巴巴與騰訊合作,將帶來什麼變化?

阿里巴巴-騰訊

文/Doris Yu

人家說東方與西方思考方式不同,這幾天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給讀者們參考。

西方數位巨擘因應反壟斷
各自整合資料庫

個人數據資產與商業反壟斷這件事情來說,在西方國家我們看到各國政府機構對網路四大巨頭(AmazonGoogleFacebookApple) 不斷的審查興訟,就這麼在瞬時之間提告四大科技巨頭反壟斷成了最新的時尚顯學,連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這個月也都端出新反壟斷條款,劍指Amazon、Apple及Facebook…等全球數位巨擘。

而這個因為公司大到要被政府攻擊的情勢,反而讓四大巨頭更加獨立自主與競爭對手劃清界線,如最近這幾個月,Apple於iOS 14.5開始讓消費者主動拒絕被APP追蹤;Google Chrome 預計2023年停用第三方cookies;Facebook開始整合What’s app資料引發使用者出走與各國政府的爭議;Amazon也把自己電子商務網站的購買資料導入Amazon 廣告購買平台(DSP)之中。

四大平台各憑本事,卯足了力整合自己的科技生態圈,原因在於西方法律上規定,資料是由誰擁有的,誰就應概括承擔所有相關的法律責任。而這就強化了四大山頭的壁壘,因為既然帳要算到自己頭上,那就更要防堵競爭對手沾到自己辛苦收集到的消費者資料。

因應反壟斷法,西方科技巨擘紛紛獨立發展資訊系統。

中國科技巨頭因應反壟斷法
阿里巴巴、騰訊傳將合作

然而反壟斷這件事情同樣也發生在中國的高牆內。

中國政府對付國內的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進行反壟斷的調查,也定案幾起合併或收購案均違反《中國反壟斷法》,被罰款50萬到300萬人民幣。這金額數字之小,象徵性懲罰意義大過於實質裁罰的意義,這是中國政府發出明確的訊號,該跟著黨的腳步走了!

然而跟西方狀況相比,中國整體情勢發展出了不同的做法。

兩大巨頭並沒有繼續鞏固自己系統的金鐘罩。這兩個死對頭:騰訊(最大通訊軟體商Wechat)與阿里巴巴(最大電子商務平台),原本在正常商業利益的考量下,是這輩子不可能合作且資料完全不互通的敵對陣營,竟然在7月14日的一篇華爾街日報報導中透露出合作消息。

報導指出,這將是中國消費互聯網的一個重大轉變。中國消費互聯網基本上已經分裂成騰訊及阿里巴巴兩大陣營,這種壁壘意味著消費者無法使用騰訊的支付系統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購物。

中國時報也提及這個事件,更明確的指出,阿里巴巴的初步舉措可能包括將微信支付引入淘寶和天貓;而騰訊則可能將允許阿里巴巴的電商資訊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許微信使用者透過小程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務。

這種重量級的合作案,不禁讓筆者嗅到資料獵捕(Data Hunting)的氣息。以往兩大陣營資訊不互通,無法收集到對方的資料,在雙方合作之後,將有機會可以互相獵取不少資料。

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別人碗裡的總是比較香,兩大陣營已經各自掌握了中國網路用戶的半壁江山,現在這個合作案更讓雙方的使用者資料(User Data)有了系統點對點的直接連結,而且不是什麼第三方cookies,或是手機ID這種摸不著邊際的代碼(Code)的連結,而是中國獨有的實名制又是實際銷貨金額的數字,最重要的是,還是即時的連結。

一個更完整的消費者網路購物旅程(User Shopping Journey),不論是對這兩大巨頭來說,對廣告主、廣告從業人員、電子商務從業人員來說,真的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終於有機會把每一個消費者行為都摸得更透徹了!

阿里巴巴與騰訊若合作,將可以互相取得資料。

消費者能從中得知什麼?
生活數位化的同時,應更關注自己的數位足跡

以上不論是西方的作法,或是東方的做法,都更強化了我們在一個巨大而且無法改變的趨勢裡,那就是數位平台想盡辦法佔領消費者生命的每一時刻。從供應新聞娛樂內容到線上購物,再到推薦其他人的口碑好物,甚至是人生大事的交友、找工作、搭車出行、選舉傾向…等,全部都有數位服務在吸引我們。

這些數位服務背後都有一個目標: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在這些平台成交,花越多時間以及越多錢越好。

站在廣告從業人員的立場,數位廣告的重心已經從做品牌知名度的年代來到了看轉換、看轉單、看業績的「硬核KPI年代」。而我們都知道,消費者需求與口袋不可能是無止盡的,所以在短暫的廣告活動期間,要透過網路找到消費者買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瞄準與競品有同樣產品需求的users。

所謂時勢造英雄,擁有消費數據的Amazon電商平台有了更好賺錢的機會,也就是運用Amazon 廣告投放平台(DSP),以消費者購買過的商品為資料源數據投放廣告,在歐美國家疫情期間搶掉了Google & Facebook大筆生意與風采。

甚至歐洲最大的媒體代理商Publicis集團,也在幾天前併購所謂的零售通路媒體平台Retail Media Platform,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也推出了自己的Wallmart Advertising平台。不過,在追求消費者看到廣告就購物的商業邏輯背後,對消費者來說是福是禍,現在真是不好說。

現代人花費時間在螢幕前(網路上)遠大於我們自己以為花費的時間,甚至是從嬰兒時就已經把人生寶貴的時間開始貢獻給了YouTube,2歲小孩都已經懂得如何按下右下角的跳過鍵(SKIP)。

而現代人因為這些方便的服務,對於自己個人資料的如何被運用著實不太關心,問問身邊的人會不會擔心個資洩漏,答案多少都是會擔心的。但如果換成問,「你知道個資法怎麼保護個資嗎?」扣掉法律從業人員,幾乎全部的人都答不出來。

以個人使用者的身分來看,在此呼籲讀者我們對於自己所留下的各種數位資料一定要有足夠的理解度,就好像最近在正在夯的疫苗,我們都必須主動搜尋相關的資訊與知識,再為自己做下選擇的判斷。

雖然上班時,身為廣告從業者對消費者數位資料的見獵心喜,但下班後以個人使用者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建議大家從另一個多元思考觀點來看這些數位平台如何影響我們。

想更加了解這部分,推薦以下2部Netflix 原創紀錄片給大家:

  1. 2019年 The Great Hack《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
  2. 2020年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谷歌、FB前工程師揭:毒品和軟體業有1個共通

延伸閱讀:

賈伯斯的小秘密:Macbook上的蘋果為什麼是顛倒的?
還在擔心消費者退貨?研究:無條件退貨反而更能獲利

追蹤數位馬克町IG,滑IG也能增加奇奇怪怪的行銷知識: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