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馬克町

走過90年代童工危機,NIKE的循環商業模式

本文摘錄自《商業模式轉型》,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刊登。
作者:派翠克.范德皮爾、賈斯汀.羅奇茲、羅蘭.凡能;譯者: 劉復苓

耐吉(NIKE)誕生的故事人盡皆知。

包爾曼和奈特於1964年創立運動鞋公司,藍帶體育用品,後來成為全球最大、最知名的運動品牌。

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耐吉也是循環經濟的領導者。

耐吉從相對簡單的單向商業模式轉變為循環商業模式的故事,不僅有趣、更是史無前例,因為耐吉成功找出自身的核心要素,從過去是單向線性,發展出極度創新、以客為尊的循環商業模式。

Just Do It!

讓耐吉成為業界巨擘的這套商業模式,立基於耐吉「Just Do It!」的態度,並與公司的價值主張息息相關,旗下產品也從運動員專屬的運動鞋,拓展到所有運動與休閒用品。

這項成就背後的驅動力,是不斷將耐吉品牌推向新領域的精英內部設計和開發團隊,以及與全球製造商緊密、不斷擴展的夥伴關係。

(本圖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商業模式轉型》一書)

轉型的契機:童工危機

由於對海外製造監督不周,耐吉於1990年代陷入麻煩,多家合約製造商被發現,雇用童工生產耐吉品牌的暢銷鞋款。

為強化對供應鏈的控制,耐吉減少合作工廠家數。
同時,公司裡有一些人意識到,重組供應鏈提供一個清除製造端混亂局面的全新機會。

於是,耐吉轉而展望一個沒有廢棄物的世界。

為實現這個企圖心,公司尋找創造價值的新方法。

1993年,一名叫做波特(Steve Potter)的員工,想出回收鞋子的構想:這項運動鞋回收計畫向消費者收集破舊的鞋子,再分解成原本的高機能材料。
此計畫後來發展成全新的商業模式,稱為耐吉Grind

接著,耐吉的領導者向設計師提出挑戰,要求設計具有卓越機能和減少碳足跡的產品。
為此,設計師創造了一種新方法,能夠選用對環境衝擊較小的材料,其中有部分即由耐吉Grind提供。

從製鞋看企業目的

耐吉的企業目的是透過運動的力量,為人類、地球和社會,創造更好、更永續的未來。
保護地球的未來,就是保護運動的未來。這項目的激勵耐吉員工著眼於永續設計。

同時,耐吉Grind採用許多公司的核心元素,包括致力成為好公民的領導階層、設有舊鞋回收桶的零售商店,以及具備解決問題心態的設計師。

廢棄物不再無用

耐吉花費許多心力,設計能提高顧客運動表現的鞋子和服飾,而且必須使用最佳材料,才能做到這一點。

這些高機能材料生命週期結束後,應該要被再利用,而耐吉Grind的商業模式做成了這件事。
公司透過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義大利數百家商店,回收任何品牌的鞋子,將這些鞋子分解為各種材質成分,再用來製造耐吉Grind鞋子和服飾等產品。

耐吉Grind:把廢料變產品

(本圖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商業模式轉型》一書)

耐吉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應該被丟棄浪費。
公司的材料和廢棄物都經過設計,提供高機能與無限的再利用潛力。

在單向商業模式下,企業保護自身的智慧財產,設計與製造知識決不外流。

耐吉從循環設計中學到的,則是分享專業知識,以期鼓勵和指導其他設計師和企業。
為此,耐吉在自家網站上發表白皮書《NIKE循環設計指南》(Circularity: Guiding the Future of Design),提出10大可行原則重新思考與重新設計,能對地球產生正面影響的產品。

除了分享知識以外,耐吉還鼓勵其他同業一起創新,加入共創美好未來的運動。

耐吉於2018年展開創新挑戰,邀請其他設計師、工程師、科學家及製造者,與他們一起共創循環未來:
1. 如何利用耐吉Grind再生材料設計新產品,以及2. 如何開發新技術提升鞋類的再生利用?

本文摘錄自《商業模式轉型》,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刊登。
作者:派翠克.范德皮爾、賈斯汀.羅奇茲、羅蘭.凡能;譯者: 劉復苓

延伸閱讀:

管理大師詹姆柯林斯:不要訂無法達成的Deadline
這家媒體用讀者最討厭的蓋板廣告玩創意,流量成長近4成!
可口可樂靠行銷活動拼創意,老品牌也可以屹立不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