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馬克町

星巴克美人魚原本是棕色的!那些品牌LOGO的演進史

各大品牌的logo故事

文/Ann Lo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品牌爭相曝光搶流量,如何吸引消費者目光並在其心中佔有一席之地成為各品牌的首要之務。而Logo首先代表消費者對品牌的辨識度,也決定了品牌要如何在爆炸的資訊中脫穎而出。現在熟為人知的Logo,其實背後都有一段品牌故事

無法抗拒的魔力:星巴克

「 美人魚是品牌的最大標誌,也是星巴克的面孔。 」—星巴克創意工作室創意總監Steve Murray

星巴克從西雅圖起家,由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咖啡愛好者創立,名字源自於19世紀的小說《白鯨記》中那位愛咖啡的大副斯達巴克(Starbuck)。

星巴克的LOGO一開始於1971年是棕色,並不是原本的綠色。

第一版棕色調商標是1971年由西雅圖設計師泰瑞·赫克勒 (Terry Heckler) 從一幅16世紀斯堪地那維亞的雙尾美人魚(Siren)的木雕圖案中發想,在希臘神話中海妖Siren對於水手們充滿著誘惑力,象徵著星巴克的咖啡就如美人魚警笛般具有魔力,使人無法抗拒。

1987年,霍華.舒茲 (Howard Schultz) 買下星巴克(Starbucks)後,換了新的商標,沿用了原本的美人魚概念,利用捲髮覆蓋了赤裸乳房,魚鱗變成了海浪的曲線,魚尾和皇冠改成了基本的色塊,圓環的文字改成簡單的” Starbuck­s-Coffee “,並把顏色改成現在大家所熟悉的綠色。

1992年為配合股市上市,設計師Heckler重新設計,將原被懷疑性暗示的雙尾去除,把中間的美人魚放大,並將她的笑容延展成微笑。

2011年,星巴克成立40週年,為脫離只賣咖啡的單一形象,將Logo外框的文字拿掉,並把中間的美人魚填滿整個版面,最後換上了具標誌性的星巴克綠。

另外還有一個小巧思,最新版的Logo中,臉部右側(鼻樑處)有一個略長的陰影,不對稱的五官讓他脫離了完美面具,而變得更加人性化

史上最便宜的Logo:NIKE

Nike是由跑步運動員菲爾·奈特(Phil Knigh)和他的教練比爾·包爾曼(William Jay Bowerman)於1964年創辦。前身為「藍帶運動」(BRS),在1971年才首次推出初版「Nike Swoosh Logo」以希臘勝利女神(Nikke)的翅膀作為靈感,羽毛象徵著的速度與運動時動態感。該圖像由一位名為Carolyn Davidson的學生所設計,據傳NIKE當時只用了總價值35美金就購得此設計,堪稱是史上最便宜的Logo設計。

NIKE的LOGO原先是一名學生所設計,並賣給NIKE。

1978年,藍帶運動正式更名為Nike,並將Logo的框線填滿,字體改為斜體標準字在上方,讓整體保留動態感的同時能夠更為簡潔。

接下來因應不同設計將Logo單獨使用、更改顏色又或者是添加新的元素,簡單的設計就為Nike帶來極深的記憶點。

從致敬到超越:Google

1998年,謝爾蓋·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設計了Google的第一個商標,並在結尾加上了「!」與當時互聯網龍頭「Yahoo!」致敬,並且將字母都添加不同顏色,傳遞出他們標新立異、追求改變的經營理念。

Google原先Logo有明顯的陰影,拿掉之後變得簡潔許多。

2010年,把字體的陰影去除,使整體變亮,更在2013年為跟上扁平化設計的潮流,將字體效果全都去除,讓Logo更加俐落、簡單。
另外還有一個有細節,就是Google在2014年做出的微小改變,調整了g和l的位置,展現出品牌對於細節的要求。

最大的改變在2015年,將原有的四色保留,但換成了無襯字字體,想要傳達出Google是個活力、友好且跟得上潮流的企業。

另外,Google最具代表的「Google Doodles」設計,總是能給大眾不一樣的驚喜,因應時事或是節日深入用戶的生活,在小小搜尋引擎螢幕中述說生活故事。
透過不斷的改變,就像在告訴大眾:「Google會一直跟著大家向前而不被時間所淘汰!」

巴伐利亞自由州代表:BMW

BMW自1916年成立,已是100餘年的汽車老品牌, Logo上的經典藍白配色取自於公司總部德國巴伐利亞自由州(Freistaat Bayern)的州旗旗幟。最初這標誌都沒有出現在大眾面前,而是到1923年才與第一輛摩托車一同推出。

1933年BMW開始研發汽車市場,為配合沈穩、高端的新形象,將邊框的金色加粗,同時加粗字體與縮短間距,為進入中高端市場做好準備。

至1953年,BMW為將品牌年輕化,首次將經典深藍改為淺藍,並將金色邊框去除改為白色細框。而後幾年的改變為強調產品「高科技」、「現代化」的形象,將原本的襯字刪除,甚至在原標誌上加入了立體效果,使整體更為醒目。

「新的品牌設計旨在應對品牌數位化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BMW品牌高級副總裁 Jens Thiemer

2020年BMW打破以往限制,新款Logo改為2D的扁平化設計,將透明外圈取代原有的黑色外圍,利用這樣特性將新產品的顏色、紋理都呈現在背景,使Logo能夠更完美的融入產品,另外,還更改了字體,使整體更加俐落、有型。

這樣的改變不僅是為追求年輕與數位化,更是想傳遞出一個新的態度,並表示出對未來瞬息萬變的世界已做好準備。

簡單,也不簡單:APPLE

蘋果公司(Apple Inc.)於1976年由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和羅納德·韋恩(Ronald Wayne)共同創立。

長達46年的科技大品牌,或許你會以為Logo背後有什麼特殊涵義,但其實不然。

第一代的Logo由創辦人韋恩設計,其中暗藏牛頓在蘋果樹下的故事,但太過於複雜、缺乏記憶點,因此賈伯斯委託Janoff重新設計,最後就決定使用彩虹條紋的缺口蘋果,彩虹條紋的設計是向當時蘋果推出第一台彩色顯示計算機致敬,但缺口的原因僅是想與櫻桃做出區隔。簡單、色彩繽紛的親和形象,使蘋果在剛開始就獲得相當高的知名度。

彩虹的蘋果Logo一直到沿用到1998年,當時蘋果面臨倒閉危機,為改變現狀,將顏色改為純黑色,想要塑造出高級奢侈品的科技形象。而後幾年,蘋果一直隨著產品的創新更改Logo,像是2001年配合Mac OS X系統上市,將Logo改為透明質感,更在2007年,配合創新的螢幕技術,改為玻璃質感的銀白色設計,帶出高雅的形象,同時宣布智慧型手機時代的來臨。

2013年,多數的品牌為跟上美學潮流紛紛改為扁平化設計,蘋果也不例外,將所有效果去除,使Logo顯得更加簡約同時增添了現代性。

即使經過多次的改變,但被咬過的蘋果Logo仍然深植在大家心中,也代表著產品在不斷創新、更改樣貌的同時,他們依然堅守著最初的輪廓。

每個品牌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隨著每次Logo的改變,不僅僅是代表著品牌的進步與創新,同時也體現出當時代的氛圍,如何透過改變帶出品牌理念與故事,讓消費者認同及產生共感,也是品牌在當今時代的課題。

想看更多品牌案例故事,請見

| 疫情如何從宅經濟裡獲利?6個成功案例
| 贊助活動真的有用嗎?看這些成功品牌贊助
| 沉浸式體驗是什麼?盤點2022最新案例
| 虛擬偶像是什麼?這些虛擬人物比真人網紅還夯
| 虛實整合是什麼?這幾個品牌成功實現線上/線下整合
│體驗式行銷如何吸引消費者?
│父親節如何透過行銷吸買氣?
│如何讓消費者產生共鳴?酒類品牌案例

如果你是品牌經營者,卻為了如何曝光而苦惱,歡迎點擊下圖與我們聯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