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正在經營電商或品牌,且正面臨「沒有人下單」、「廣告下了卻沒用」的問題,那麼你一定要學會怎麼找出目標客群以及也很重要,卻經常被忽略的「隱藏客群」。
在行銷界,有一個經典的故事:美國零售商透過購物籃分析,發現「男人在買尿布時,常常同時會買啤酒」。這個意外的組合,讓行銷人意識到消費者行為背後存在許多「隱藏客群」。他們與品牌原先瞄準的目標客群有完全不同的特色,經常被忽略,但卻能夠為品牌帶來營收成長。
隨著數位廣告、AI 工具與大數據分析的發展,找出隱藏客群已經不再只是大企業的專利,中小品牌也能透過正確的方法,讓這些「看不見的顧客」浮出水面。以下就是 3 種受眾分析方式,以及如何用數位廣告精準觸及這些潛在消費者。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什麼是目標客群、隱藏客群?為什麼你該重視它?
在行銷規劃中,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目標客群」。所謂目標客群(TA),通常是指品牌在產品定位時,根據年齡、性別、收入、地區、興趣等資料所鎖定的主要消費族群。例如:20–35 歲女性、科技業上班族、熱愛動畫的男性等等,這些都是目標客群。
然而,除了這些顯性族群之外,還存在另一群容易被忽略但消費潛力龐大的「隱藏客群」。
隱藏客群指的是原本不在品牌最初設定的目標客群範圍內,但卻實際對產品或服務有強烈或潛在需求的消費者。
為什麼除了找出目標客群外,你也該重視隱藏客群呢?
- 他們能帶來額外的營收來源,甚至比原本的目標客群更有價值。
- 他們的行為模式能啟發新的行銷策略,讓品牌突破既有框架與收益天花板。
- 他們很可能尚未被競爭者注意到,若你能夠針對他們提供服務,將更容易搶下市場先機。
簡單來說,目標客群是你原本想服務的人,隱藏客群則是你意想不到卻同樣需要你的人。如果只看見前者,就可能錯失大部分潛藏的商機。
3 種找出隱藏客群的受眾分析方式
1. 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
購物籃分析是一種分析消費者購買模式的方法。透過觀察「顧客經常同時購買哪些商品」,來推測隱藏的消費需求。
最經典案例就是「尿布與啤酒」:90年代時一個零售商發現,來購物的年輕爸爸們,購物車中經常會同時出現尿布,以及貌似毫不相關的啤酒。分析發現,許多年輕爸爸需要在下班路上至超市購買尿布回家,而工作一天的他們,急需一點療癒自己的東西,隨手可得又便宜的啤酒就成為了他們的小確幸。
雖然這個案例的研究目前難以深究找到源頭,但據說當時真的有許多零售超市將啤酒陳列於尿布附近,也獲得銷售額的成長。
當然,如今社會與90年代的風氣與消費習慣已經大不相同,啤酒與尿布也不一定還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此種「聯動銷售」與發現消費者潛在需求,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需要」與「想要」的銷售方式,是無論實體銷售或電商經營者都能學習的方式。
例如:
- 電商:推薦「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組合」,提升加購率。
- 零售店:將隱藏關聯商品陳列在附近或櫃檯處,增加衝動購買機率。
- 訂閱制服務:針對常搭配的品項設計組合方案、會員方案與月訂閱服務,創造更穩定的收益來源。
新世代年輕父母消費力也很高!分析看這邊👉 台灣現代家長族群完整解析:消費力、生活型態與媒體偏好
RFM 分析(Recency, Frequency, Monetary)
RFM 分析是一種常見的客戶分群方法,透過三個指標判斷顧客價值:Recency(最近一次購買時間)、Frequency(購買頻率)、Monetary(消費金額)。透過這三項數據,品牌可以更精準地分辨「誰是短期熱絡的顧客」、「誰是潛在的 VIP」、「誰可能正在流失」。
案例一:低 F、高 M 的隱藏 VIP
某電商品牌發現,有一群顧客購買頻率雖然不高,但每次下單金額卻特別高。這些顧客可能一年只出現一兩次,但每次購買都花費上千元甚至上萬元。雖然他們不常出現,但單次貢獻極高,屬於 「低頻高值」的隱藏 VIP 客群。
針對這類顧客,品牌的策略應該是提升消費體驗與加強維繫關係,例如:免費的門市體驗、專櫃活動、領取試用包等,讓他們願意再次回購並與品牌維持關係,最終成為最有價值的高F、高M忠誠客戶。
案例二:高 R、高 M 的忠誠顧客或新客
另一群顧客則是最近剛購買過,而且金額也很高。這些顧客屬於近期活躍、消費力強的族群,品牌應該透過專屬折扣、新品推薦,或能提升獨特性、尊榮感的 VIP 活動,進一步強化他們的黏著度,掌握著他們。
數位廣告:再行銷與相似受眾
再行銷是指針對「曾經與品牌互動過的人」再次投放廣告;相似受眾則是利用演算法,找到「行為特徵與現有顧客相似的人」。這兩種方法,都是幫助你找出隱藏客群的強大工具。
例如:
假設一個用戶曾在嬰兒用品網站瀏覽尿布,他可能同時對「啤酒」或「零食」感興趣(因為他是一位新手爸爸)。透過再行銷與相似受眾,你就能將廣告精準投放給這群潛在消費者。
數位廣告類型:
- Google Ads:建立相似受眾群,找到行為模式相似的潛在買家。
- Facebook/IG 廣告:針對互動過貼文或觀看影片的人,再次投放更精準的廣告。
- 電商再行銷:追蹤曾加購卻未結帳的人,透過優惠提醒他們回購。
如果你有做前面提到的:購物籃分析與RFM分析,也可以搭配數位廣告做不同的策略,例如:
- 購物籃分析 → 廣告組合推薦:例如,針對「尿布+啤酒」的隱藏客群,推出專屬套組廣告。
- RFM 分析 → VIP 專屬廣告:針對高價值客群,設計專屬活動廣告,增加黏著度。
⚠️再行銷廣告的數據分析需要仰賴有足夠經驗的廣告投手來解讀,才能投得精準又有效。建議電商品牌可以透過專業團隊協助,讓有限的廣告預算能發揮最大效益。
「男人買尿布時同時也會買啤酒」這個案例故事提醒我們,隱藏客群的存在,意味著還有許多尚未被發現的商機。有時跳出既定印象與思考框架的行銷策略,反而能有意外的收穫。
透過購物籃分析、RFM 分析、再行銷與數位廣告策略,品牌能夠更精準地找出這些潛在族群,把握每一次行銷機會,把對的訊息傳遞到對的人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