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克編
不管你是身在哪一個產業,若是需要銷售產品、服務,或是與消費者互動,就脫離不了行銷工作。以往傳統行銷方式多注重於實體活動、媒體公關、電視廣告、平面設計等等,不過,近十年來數位環境快速改變,從最早的數位廣告、社群行銷到現在的網紅行銷、內容行銷等數位行銷手法逐漸躍上行銷舞台。
而網路、數位行銷趨勢又不斷隨著使用者習慣、行銷科技、網路平台等變化,使得整體行銷環境變化速度又比以往快上好幾倍,讓許多業界的專業人士都必須隨時利用資源充實自己,才能跟上這樣日新月異的環境,並提出符合時宜的行銷策略。
但是一般中小企業,或是自行創業的企業家,在沒有這麼多資源的情況下,要怎麼快速的理解數位行銷趨勢與狀況呢?其實可以透過觀察國外的行銷產業狀態與消費者市場,來推估台灣的近期趨勢,畢竟國外的數位行銷趨勢與市場環境發展得比台灣快一些,一般而言,國外目前的行銷產業狀況與消費者習慣,將會是台灣近年的改變趨勢。
本篇文章馬克編將整理國外統計的10個數位行銷事實,讓讀者可以透過這些使用者數據,來推估未來數位行銷產業、消費者狀態將會有怎樣的變化,以提前布局自己的企業行銷策略。
-
內容目錄
Toggle每個月平均有50,000人在Google搜尋「如何開始撰寫部落格」;而且,「內容行銷策略」是2020年關於內容行銷的最熱門搜尋關鍵字。
-
經統計,以下四種內容是最受歡迎的:導覽/指南、教學、Q&A、清單類(Ex.推薦清單、排行榜等)
-
78%的公司擁有至少三種內容行銷專家:內容寫手(52%)、社群經營管理者(36%)、SEO優化專家(34%)
-
64%的購買決定是被網路上的文章、部落格所影響,而不是新聞。
我們可以從這些統計得知什麼?
很明顯可看出,上述三個數據都是針對內容行銷的趨勢統計,有關注行銷趨勢的讀者應該都知道,從去年起「內容為王」的趨勢也不斷在國內被提起。在數位廣告越趨飽和,消費者數據因隱私保護越來越不易取得的情況下,與其像從前一樣靠數具精準的找到消費者,不如靠紮實又實用的內容「讓消費者主動找上你」。
從上述第二點也可以發現國外消費者喜愛瀏覽的內容與資訊其實跟國內消費者類似,這四種內容正是消費者平日在網路上搜尋資訊時最常點選的內容,品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產業替消費者客製化內容,還沒開始建立內容的人,也可以根據這四大方向做內容規劃。
而第三點除了品牌企業主可以參考之外,對於行銷產業人員也很重要,看出來你未來若想持續在數位行銷產業轉職,應該補充哪方面的技能了嗎?將來對於內容行銷專業人員的需求只會更多,因此,還不確定自己未來行銷職涯方向的讀者,也可以參考看看。
-
80%的企業認為自己的社群行銷與服務做得非常好;但是,只有8%的消費者同意這個說法。另外,95%的消費者反應他們曾經私訊品牌的社群帳號客訴,但卻沒有獲得任何回應。
-
70%的消費者表示會在Instagram跟Facebook上面查看產品跟品牌資訊;3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曾經直接在社群平台如IG、Pinterest等上面購物。
-
許多觀察顯示在社群媒體上的使用者越來越注重隱私,有50%的行銷工作者表示,消費者對於個人隱私與個資的保護讓他們必須在這幾年更改行銷策略與方向。
-
40%的網路使用者依賴社群媒體來幫助他們做購買決定。
我們可以從這些統計得知什麼?
第四點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統計,由於社群平台已經蓬勃發展好幾年,許多行銷團隊與品牌企業主都認為自身已經非常熟悉社群平台如Facebook、IG等的經營與行銷,社群、數位廣告的專才也越來越多,不過,當這些技術與策略都越趨成熟的同時,許多品牌企業卻忘記了最基本的事:社群平台本是社交、溝通媒介,也是消費者最直接聯繫品牌的地方,當這一塊的聯繫被忽略時,消費者體驗也會快速下降。這也是為什麼近期也有許多趨勢顯示「提高消費者體驗」、「直接與消費者對話」將是未來品牌企業留住消費者的關鍵。
第6點同樣也在台灣的電商市場可以發現,消費者傾向於在社群平台上面徵求、搜尋購買意見或查看開箱文,但是會回到品牌官網或大型電商通路購買,而較少在社群平台上直接購買,因此,FB、IG的購物功能在台灣並沒有發展的很好,想當電商創業者的讀者,可能要在平台選擇上多做考慮。
-
73%的網路使用者表示,他們不喜歡彈出式廣告(Pop-up Ads),認為那會干擾到他們正在觀看的內容。
-
影片廣告則是最吸引消費者的廣告形式,有46%的網路使用者「在觀看完影片廣告後」會採取行動(點擊、購買、互動)。
我們可以從這些統計得知什麼?
消費者不喜歡彈出式廣告應該不是新聞了,但是,在各大平台上卻還是能看到許多這類型的廣告,在消費者體驗最重要的時代,這樣降低消費者使用體驗的廣告帶來的後果可能不只是低成效,甚至有可能出現公關危機,因此,品牌若仍想選用此種方式,最好在廣告內容創意中下足功夫。
另外,影片廣告是最吸引消費者的方式,這也是很多廣告主都清楚的,不過,一切都要「消費者願意看完你的影片」才算數,即便是上述的統計,也是統計這些網路使用者「在看完影片後」所做的行動,也就是說,不是光把產品資訊做成影片投廣告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成效,而是應專注於創作更有趣、實用的影片內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