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對行銷有多重要?一張發票隱藏的6大重要數據

本文摘錄自《解讀數據的技術》,由樂金文化授權刊登。
作者:車賢那/韓國星巴克第一數據科學家

解讀數據難如登天?其實只要一張小小發票就夠了

很多人聽到「數據分析」,就覺得是一門相當困難且深奧的技術,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發票明細裡頭,就藏著企業所需要搜集的資訊。光是藉由分析藏在發票明細裡的數據,就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和心理,進而創造巨大商機。下面就讓我們藉由「六何法」來進行數據整理吧。

一張小小的發票就能看出許多重要消費者數據。

數據六何法剖析

誰(who):誰購買了這項產品

發票明細上會記錄這名顧客是否有加入會員,也能夠看到顧客加入會員時所填寫的姓名、年齡等個人資料。但是個人資料現今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會員在意義上有比「知道個人資料」更為重要的事,也就是透過會員資料能夠確認這個人是否為「同一人」。如此一來,這位顧客就能夠成為折扣等活動的目標客群,這才是會員能為數據帶來的畫龍點睛之處。

什麼東西(what):顧客買了什麼東西

要透過個人消費紀錄來推薦產品並不是件難事,最基本的就是推薦A近期購買過的商品,以及從以前到現在,最頻繁購買的產品。只要好好搜集A的個人消費取向,就能夠從與A類似的B身上找到關聯性,那麼就可以推薦B沒有買過,但是A經常購買的產品。以產品為中心進行策略分析,不僅能用在既有商品的販賣上,對於製造新產品的時候也非常有幫助。

什麼時候(when):產品什麼時候銷售出去

發票明細上面的時間數據,會因為使用的方法不同,產生非常大的差異。對於企業而言,掌握產品何時銷售出去非常重要。如果只以月份為單位,嘆息著:「這個月業績怎麼這麼差」,是不可能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我們必須要去了解哪一天(例如:每週幾)、什麼時間、什麼東西賣得特別好和特別差。最近愈來愈多限定週幾,或某個時段特價的折扣活動,就是為了讓銷售量好再更好,或是在銷售量低迷的時候引導顧客消費。

在哪裡(where):從哪個管道購買

現在網路與實體賣場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倘若可以知道一樣的商品,消費者會從何處購入,那麼就能夠更有效的管理實體賣場。站在企業的立場而言,總銷售額其實是一樣的,所以如果能了解消費者大部分是從哪個管道購入,就沒有必要強迫各賣場都要達到業績標準。

什麼方式(how):用什麼方式結帳

最近讓消費者選擇支付方式也是一種流行趨勢,如果可以掌握各個支付方式的使用者特性,就能鎖定支付手段與促銷活動的目標客群。以發票明細為單位,分析使用者的現金、信用卡、折價券、商品券等支付方式,不僅會影響收益多寡,也可以應用在行銷活動的推動上。

為什麼(why):為什麼消費者有這種行為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發票明細分析,都是為了找到「為什麼」,因為這才是消費者行為的起點。我們必須去思考「消費者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購買這項產品」、「為什麼會在這個地點購買這個東西」、「為什麼這張折價券的使用率比較高」,掌握這些原因之後,就能在下次的企劃上發揮很大的作用。

再分析更複雜大量的數據之前,先充分理解簡單的消費者輪廓與數據是基本。

發票明細包含了所有數據,有誰、什麼時候、在哪裡、什麼東西、用什麼方式、花了多少錢,只要妥善整理 POS Data,再與其他表格做對照,就能從中找出豐富的資訊。反之,如果沒有妥適整理這些數據,那麼分析不過是一場無止盡的糾纏。


本文摘錄自《解讀數據的技術》,由樂金文化授權刊登。
作者:車賢那/韓國星巴克第一數據科學家

延伸閱讀:

跟著賈伯斯學領導:避開這6個主管最容易掉入的陷阱
【數據資料】10個關於數位行銷的事實與統計

歡迎追蹤數位馬克町IG,獲得更多數位行銷資訊: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數位馬克町 (@digimkt.tw)

分享至

精選書摘

數位馬克町精選書籍,用知識成就未來;用閱讀療癒人生。

瀏覽此作者所有文章